首页 » 政府部门绩效实践    

四川省完善整体评价体系 推进全面绩效管理

2013年08月31日

近年来,四川省着力推进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市县财政运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系统构建工作体系

(一)深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2013年,四川省继续扩大省级评价项目覆盖面,选择76个资金量较大、代表性较强、社会关注度较高、资金分配覆盖全省且连续实施的项目开展评价,评价资金290亿元。与此同时,市县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逐步扩面,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开展对本级财政安排的5个以上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全省共评价项目1086个,形成“上下互通、三级联动”的工作态势。

(二)完善部门支出绩效评价。一是扩大评价范围。经过三年试点探索,2013年四川省拓展省级部门支出评价覆盖面,囊括省级全部一级预算单位。二是健全指标体系。结合四川省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实际,健全完善部门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反映部门整体支出绩效。三是拓展工作内涵。评价工作由“财政主导、部门受评”转变为“部门自评、财政抽评”,要求省级131个一级预算单位对本部门(单位)机关及下属单位年度综合预算支出整体绩效进行自评。省财政选择部分部门进行重点再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考核。

(三)全面推行市县财政运行考核。2013年,四川省围绕公共财政基本职能,探索建立了市县财政运行绩效考核机制,为推进市县“提高绩效用好钱”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对推进发展、强化保障、促进管理三个方面实行分块计分、分类考核,帮助市县查找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找准自身工作短板;同时,采取功效系数法进行测算,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设置最优值和最差值,根据市县指标实际值在限定范围内所处位置计算得分。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发展定位,实事求是反映市县财政在提升运行绩效中的努力程度,真正使一批运行绩效好的市县脱颖而出。积极推进工作创新(一)创新绩效目标管理。2013年,四川省继续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绩效目标制定工作规范化。重点参照项目支出评价分类和指标体系,创新提出了以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设备购置)、产业发展、行政运行四个大类项目为填报对象,以中长期、年度、明细三个级次绩效目标为填报内容的“四类三级”绩效目标框架,省级预算安排中100万元(含)以上的部门预算项目和所有待批复项目均要求分类分级填列绩效目标,填报覆盖省级财政预算资金90%以上,使绩效目标真正作为项目设立和预算安排的必备要件。同时,建立健全绩效目标逐级审核、统一批复、全程监控机制,正式批复部门绩效目标,强化部门绩效理念,前移预算管理关口。(二)优化个性指标设置。四川省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于2010年基本建成,主要由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完成、项目效果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以及47个三级指标组成。为确保项目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精准,要求评价工作组根据项目属性和项目特点,分项目设定个性评价指标。(三)强化管理需求梳理。在现场评价准备阶段,财政厅对评价项目逐一进行全方位、多视角“解剖麻雀”,梳理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作为现场评价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讨论等形式,将评价重点和难点问题有效传递给评价工作组,让评价组带着问题开展评价。

竭力扩大工作影响

近年来,四川省从四方面深入推进评价结果运用。

一是通报结果,充分暴露问题。评价报告由省政府正式行文通报,让省级部门和市县政府全面对应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二是预算挂钩,强化预算调整。对绩效较好的项目增加财政投入,对绩效不高和问题集中的项目作出警示整改和调减规模处理。

三是建章立制,优化顶层设计。累计制定39个项目规划、制定完善49个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资金分配行为,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是跟踪督促,强化问题整改。2013年四川省建立问题分类、整改、复查、考核工作机制,实行“点对点”整改,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项目单位对问题进行限时整改。(作者单位:四川省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