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绩效研究, 国内探索    

从绩效管理的监督功能看党政领导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2013年10月26日

【摘要】政治学视野的党政领导监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保健”型的监督体制,激励功能不足。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计划、实施、沟通、评价、运用和反馈等各环节都涉及到上级、同级、组织内部员工、群众、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现代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党政领导监督体系事实上包含了政治学视野中的各监督主体,建立健全绩效导向型的党政领导监督体系是对党政领导监督体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绩效管理;党政领导监督;监督功能

 

    领导是影响组织行为的最重要因素,领导人才及其效用直接构成群体或组织的核心力量。领导绩效或领导效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区域各层面的绩效状况,这在我国党政机关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党政领导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党政领导的监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党政领导监督研究与实践现状简析

    当前有关党政领导监督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制度制衡方面的探讨,往往表现为对预防和治理违纪违法行为的制度架构。这种模式的监督体制事实上淡化了领导绩效的地位,在实践中很容易造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领导心态。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保健”型的监督体制,激励功能不足。笔者认为,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党政领导监督不能忽视领导绩效,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研究党政领导绩效不能脱离政治监督。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各环节都强调沟通和参与,因此,其中的各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监督主体,也就是说,监督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绩效管理理念下,建立一种绩效导向型的党政领导监督体系是对党政领导监督体制的一个有益补充。

  二、绩效管理与党政领导监督

    (一)现代绩效管理理念的内涵

    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也就是说,绩效管理是指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
现代绩效管理理论认为,绩效管理是绩效评价的延伸和发展,绩效管理具有系统性、目标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它一般包括战略分析、目标分解、工作分析、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环节,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循环系统。同传统的绩效考评相比,现代绩效管理着重强调绩效信息的分析、员工的行为和绩效的改进,绩效管理的结果更多地用于开发员工潜能、培养员工技能以及更有效地推动个人的行为表现,进而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评的主要之处在于沟通、辅导和培训。绩效管理能像一条线索把每个职位的职责和要求串连起来,将承担职位的员工工作任务与组织战略联系起来。绩效管理系统各环节的循环功能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可以使个体的惰性消融在循环中。

    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计划、实施、沟通、评价、运用和反馈等各环节涉及上级、同级、组织内部员工、群众、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因此,绩效管理体系及其实施过程中事实上包含了政治学视野中的各监督主体。

    (二)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党政领导监督解析

    在我国,党政领导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而且许多工作涉及到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区域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党政领导绩效的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结合一般绩效管理系统的程序或步骤,本文把党政领导绩效管理系统分为以下步骤:信息收集;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实施;绩效沟通;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结果运用;绩效反馈等。

    当前对领导绩效的研究还处于控制和资源分配导向型的领导绩效评价层面,在实践中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党政领导绩效管理体系,因此,本文仅从一般绩效管理系统的构成模式来解析虚拟的党政领导绩效管理系统的监督功能。

    1、监督功能在信息收集阶段的体现

    信息收集是制定绩效计划的基础。这个环节就是要弄清党政领导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管理或服务对象需求状况等,为实施党政领导监督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其中,信息收集者和来源者一开始就成了监督主体,他们会根据现实信息状况来衡量判断党政领导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有效性。

    2、监督功能在制定绩效计划阶段的体现

    党政领导绩效计划的制定者和间接参与者包括:上级党委政府、同级党委政府、同级人大和政协、下级党委政府、专业独立机构等。同时,根据当前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化、民主化的原则,绩效计划一旦制定,各媒体就会大力宣传。这就涉及到了党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公民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

    3、监督功能在绩效计划实施阶段的体现

    绩效计划的实施可以考量一个党政领导的工作水平和基本素质。在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领导者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学习,这是一个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自我监督的过程。

    另一方面,领导绩效计划的实施需要包括群众在内的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没有他们的参与,领导就失去了追随者和影响力,也就失去了权威,领导也就名存实亡。因此,领导绩效计划实施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对领导工作过程的监督。

    4、监督功能在绩效沟通环节的体现

    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效的沟通是双向或者多向沟通。在党政领导绩效管理沟通中,上级管理部门和同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等都会以考察、指导、商议讨论的工作形式对党政领导绩效状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党政领导自身在工作中也会与同级或下级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因此,沟通环节的监督是广泛的。

    5、监督功能在绩效考评环节的体现

    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党政领导绩效考评中,一般表现为对党政领导德、能、勤、绩、廉的民主测评形式,缺乏专业机构的参与。德、能、勤、绩、廉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它事实上包含了行为绩效、结果绩效和胜任力(或潜在绩效)。但在日常考评实践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标准。德、能、勤、绩、廉本质上是考核维度,每一考核维度应含有不同指标,每一考核指标又有不同考核标准。因此,仅仅停留于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层面,其指导意义不大。应在以上层次上把考核标准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并根据不同的定量或定性描述来划分不同的等级标准。只有标准具体化,民主监督才可能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组织或区域内利益相关者对于党政领导的绩效状况了解的最清楚。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党政领导绩效进行评价,一旦党政领导绩效不佳或者恶化,就会有媒体、舆论曝光,情节严重就会触及法律。当然,考评环节还涉及到了上级、同级、下级等相关部门的监督。

    6、监督功能在考评结果运用环节的体现

    党政领导绩效考评结果运用主要表现在职务方面,是降职、留职和提拔升迁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个阶段事实上具有监督干部调配的功能。另一方面,考评结果可以显示领导者在某一方面的不足,这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培训学习,也起到了一种直接或间接的自我监督作用。

    7、监督功能在绩效反馈环节的表现

    绩效管理相关主体会把党政领导绩效状况通过各种方式反馈给党政领导,绩效优良者继续保持,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引起关注,督促党政领导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完善党政领导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有关领导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往往停留于领导绩效考评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基于现代绩效管理理念的领导绩效管理层面。绩效管理是绩效考评的延伸和发展,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缺乏绩效管理其它环节的支撑,绩效考评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由于我国传统思想中“一元化利益格局、理想人格、无限理性”社会假设基础的影响,认为领导是大公无私和无所不能的,因此对党政领导绩效管理的研究少有涉及。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评的主要之处在于沟通、辅导和培训。党政领导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复杂人格,也有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党政领导绩效管理是必要的。同时,由于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计划、实施、沟通、评价、运用和反馈等各环节涉及上级、同级、组织内部员工、群众、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因此,现代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党政领导监督体系事实上包含了各监督主体。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党政领导监督与政治学理念的党政领导监督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后者是一种“保健”型监督模式;前者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型监督模式。

    总体来看,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党政领导监督体系涉及了政治学意义上的所有监督主体,而且,从过程角度来看,也体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的结合。因此,绩效导向的监督体系是对政治学视野监督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党政领导绩效管理体系还可以促进党政领导自身与组织或区域共同健康持续发展。总之,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绩效管理体系及其实施战略有助于监督功能的充分发挥,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使命。

  (来源:公共预算与政府治理网)